8月14日-17日,第五届全国计算声学大会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声学学会计算声学分会、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云南民族大学承办,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声环境特性重点实验室、极地海洋声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协办,旨在促进声学计算方法发展,推动计算声学在声学设计与噪声控制中的应用。
大会包含特邀报告5篇、分论坛特邀报告36篇,稿件95篇,线下参会代表220余人,线上参会人数超5万人次。开幕式由计算声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张海刚教授和我院振动、冲击、噪声研究所吴海军副教授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杨德森教授,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军研究员,中国声学学会计算声学分会主任、我院蒋伟康教授分别致辞。他们表示,希望通过本次会议推动计算声学在科学研究、工程应用的发展,将理论基础推向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为水声探测、建筑声学、声学材料设计等新兴方向开辟广阔的空间,让科研力量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为声学领域的创新突破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李军峰研究员作题为《空间感知声场建模研究进展》的特邀报告,梳理了超临场感通信的技术脉络,分别从三维声场分析、正常重放两方面,讨论了超临场感通信的系统架构、物理过程以及基于空间外推特性的稀疏重构算法,为空间感知音频研究提供新思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李晓东教授以《计算气动声学:从历史看未来》为题,梳理了计算气动声学30多年来的成果与应用,剖析了传统理论方法应用于工程设计的技术脉络,展示了优化设计的具体工程应用实例,为气动声学在低噪声设计优化方向提供了思路。
福耀科技大学运载与智慧交通学院郑辉教授以《惯性放大声学超构板壳的振-声学高效计算方法研究》为题,介绍了能量泛函变分原理,阐述了IA声学超构板的惯性放大带隙、振动传递率和声透射损失的参数影响规律,为解决声学超构板壳设计存在的矛盾问题提供了全新路径。
汉江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杜选民研究员以《计算声学在声呐工程中的应用》为题,梳理了主被动声呐的论证与设计流程,介绍了计算声学在水下声传播建模、换能器及阵列设计、信号处理、声呐性能预报等过程中的应用,讨论了未来计算声学在水声智算、虚拟声呐实验、数字孪生声呐等方向前景,为实现数字声呐向认知声呐的跨越提供新思路。
中科海光智能计算产品事业部唐鹏高级工程师以《国产异构算力助力计算声学研究》为题,剖析了计算声学正在面临的高阶数值方法与复杂场景仿真的双重挑战,介绍了国产GPU兼容CUDA与ROCm双生态的技术路径,为计算声学提供了高效且可控的算力解决方案。
大会设有12个学术交流分会场,主题涵盖“声学计算方法”、“气动噪声特性分析及降噪方法”、“水下噪声特性分析与降噪方法”、“超声及声传播预测方法”以及“声学超结构、超材料与噪声控制”等方向,与会代表们围绕各主题的前沿研究积极交流,为推动计算声学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